產業分工細,該怎麼讓專業連結創新?從鴻海退出群創,看轉型眉角

黃齊元總裁專欄

產業分工細,該怎麼讓專業連結創新?從鴻海退出群創,看轉型眉角

我們處在一個快速變動的時代,昨日的贏家不一定是今日贏家,隨時有可能因新技術或市場而被取代。上週一則新聞引起我的注意,面板大廠群創光電將於6月底召開股東會,改選董監事。但令人訝異的是,大股東鴻海集團並未列入董事候選名單中,意味著鴻海將全面退出群創董事會。對此鴻海表示,未來將聚焦在「3+3」新事業上。

面板20年前是台灣政府扶持的「兩兆雙星」產業之一,一度在產業舞台上大放異彩。鴻海是最晚進入產業的大型業者,但憑著雄厚產業實力,後來將對手奇美光電整合,一躍成為業界第2,僅次於友達。

鴻海集團在面板產業有多重要?郭董當年購併夏普時,還以個人名義投資其10代面板廠堺工廠。當時鴻海非常看好「眼球經濟」,不管是手機和筆記本電腦,都有螢幕,也就是鴻海所說的「屏」,郭董認為這是未來世界最重要的構成元素之一,但曾幾何時,這個現象居然改了?

現在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是2019年接任,他喊出來的新策略「3+3」,包括3大主軸產業「電動車、數位健康、機器人」,搭配3大核心技術「AI、半導體、新世代通訊」。現在電動車成為集團重中之重,而半導體也成為鴻海新歡;上週宣布將在馬來西亞合資12吋晶圓廠,將先進半導體製造技術帶往中南半島。

過去10年,鴻海是典型的「蘋果概念股」,成長動能主要來自於筆電和手機,鴻海集團大部分的投資均和這些產品有關,涵蓋上游到下游各種零組件,面板當然是其中重要的一環。也正因為如此,當鴻海不再作為群創策略股東(放棄董事席次),代表方向重大轉變。由於鴻海是台灣具代表性的企業,這個舉動意義深遠。

台灣產業分工很細,大部分企業均只專注於一項產品,多年不變,金融業也以「專注核心」作為評價企業優劣的標準。台灣護國神山台積電,雖然市值一度達全球前10大,真正講起來只有一項業務「晶圓代工」,只是尺寸大小有所不同,分別應用於電腦、手機、車用電腦和資料中心等不同領域。

大部分企業業務專注度非常高,很少人能做到像台積電和鴻海客戶產業別和地區別的分散。因此,當某個大客戶停止下單,往往會對企業財務狀況造成重大影響。展望未來,企業從本業向外延伸的能力,將成為轉型成功重要關鍵。鴻海專長仍是製造,只是從手機轉到電動車,因此不再需要那麼多的面板。反觀鋁材料、電池和車用晶片變得相對重要。

CEO的責任,是把企業資源及時移轉到未來關鍵領域。從核心延伸有幾種形式,首先是基於「專業」。鴻海即是如此,許多產品雖然不同,但專業是相通的;這和「多角化」不同,後者代表跨入完全不同的領域。

另外一種形式是從「客戶」基礎延伸,比如foodpanda和Uber Eats,現在除了外送食品,也兼做電商送貨,因為所需專業相同、客戶相同,只不過交付貨品的內容不同。

我最近看到一個有趣的例子是《電子時報》(Digitimes),他們在竹科買下一家電台「IC之音」(FM97.5),不明究理的人可能以為這是不相關的投資,但其實《電子時報》的讀者多半是科技人,和IC之音的聽眾高度重疊,很多電子時報的內容,可以透過聲音的形式重新和目標聽眾作連結,立刻創造出綜效。

未來,從核心專業出發,連結外部資源,創造新業務,是台灣企業重要的新功課!

本文經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/藍濤亞洲黃齊元總裁同意刊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