銀行連環爆,資金要放哪才安全?36年資歷投行家:不是香港和美國

轉錄自2023/3/28 商周 老總的兩岸手札

撰文者:黃齊元

摘要

  1. 瑞士信貸是具有167年歷史的瑞士老牌投資銀行,3月股票崩盤、客戶擠兌,最終低價賣給競爭對手瑞銀集團。
  2. 瑞信主要業務有兩塊,一塊是財富管理,另外一塊是投資銀行。投資銀行命途多舛,承擔風險太高、追求快速獲取收入的高風險投資,因而導致危機。
  3. 現在全世界相對比較安全的地方,大概只有新加坡。美國、瑞士相繼出事,英國又經濟沉淪,而香港變成中國的一部分。新加坡是台灣人要關心的市場。

瑞士信貸(Credit Suisse)是具有167年歷史的瑞士老牌投資銀行,3月自揭公司有「重大缺陷」,引起股票崩盤、客戶擠兌。由於事態嚴重,瑞士央行介入,協調同業瑞銀集團(UBS)以32億美元的低價購併瑞信,避免重大金融危機。

作為一個有36年資歷的投資銀行家,我對這件事情有很深刻的感觸。瑞信投資部門當年是頂級投資銀行,聲望和實力遠超過UBS,但現在卻淪落到被同業低價收購,令人不勝唏噓。

這件事情的起因可以歸咎到前幾週美國矽谷銀行倒閉。矽谷銀行是商業銀行裡相當具有特色的銀行,服務高科技為主,在短短一週內因客戶擠兌而倒閉。投資人悲觀的情緒瀰漫,連帶影響到了瑞信。

瑞信主要業務有兩塊,一塊是財富管理,另外一塊是投資銀行。財富管理部門其實相當健全,雖然這兩年流失不少客戶,仍然是前5名的頂級招牌之一;然而投資銀行命途多舛,這些年一直不順利。

投資銀行業這幾年有大者恆大的現象,領導品牌是高盛(Goldman Sachs)和摩根史坦利(Morgan Stanley),接下來還有美銀證券集團(BofA Securities)及花旗銀行(Citigroup)等。由於瑞信規模比不上前面這幾家,因此只能爭取次級的客戶。

瑞信的專長是高科技產業,也曾做過阿里巴巴、微博、獵豹移動等中國互聯網企業的上市承銷案,一直以服務大型科技產業的客戶為主要收入來源,這些客戶普遍存在以巨額虧損、換取快速成長的隱憂。

最大的問題,在於瑞信對承擔風險的態度太過積極。傳統商業銀行以借錢放款給客戶為主要業務,投資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是股票上市承銷、資金募集以及企業購併等。但這幾年投資銀行為了爭取業務,會提供短期貸款給避險基金或私募股權基金,作為一種短期融資的過橋貸款,這是有高度風險的。

瑞信就是在這一方面踩到地雷。2年前借款給一家由韓裔美國人成立的避險基金「Archegos資本管理」,結果因為操盤失利突然倒閉,引發瑞信美金45億元的損失,公司受到重傷。

在這種情況下,在瑞信做財富管理的客戶受到嚴重影響,認為瑞信是一家不安全的銀行,因此去年已有近1000億瑞士法郎資金被客戶提出,轉往他處。原來資金流失已暫時安定下來,但沒想到又發生矽谷事件,造成客戶瘋狂提領,終於導致此次危機。

瑞信事件的3個啟發

從矽谷銀行到瑞信事件,我們有幾個啟發:

第一、全世界進入黑天鵝時代。黑天鵝就是不可預期的風險,你認為它不可能發生,它卻發生了。未來會有越來越多這種案例,不能用過去經驗來考量。

第二、全世界再也沒有安全的資金避風港。傳統瑞士被認為是資金最安全的地方,結果卻發生金融危機;美國過去2年在全世界不景氣下,成為資金避風港,現在也出現危機。從資產配置角度,未來資金何去何從是一大問題。

第三、投資人要懂得適度分散風險,不要孤注一擲。矽谷銀行的教訓是,過於安逸,認為利率不會上漲;而瑞信對我們的啟示,是全世界沒有單一市場可以避免金融海嘯,因此要盡量將資金分散在不同的地方。

現在全世界相對比較安全的地方,大概只有新加坡。隨著美國、瑞士相繼出事,英國又因經濟沉淪、喪失金融中心領導地位,而香港變成中國的一部分,因此近期全球資金瘋狂轉進新加坡,這是台灣人另外一個要關心的市場。

沒有人想唱衰台灣,但若忽略全球的風險、一味看多,現在真的是很危險的事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