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齊元總裁專欄
缺工、缺人才,不是最嚴重!老總:2022年,最缺的是這
1年即將過去,因為變種病毒肆虐,年節的氣氛較薄弱。確診的人愈來愈多,除了大家排隊去打第3劑疫苗外,北部地區許多尾牙都已取消,今年過年要怎麼過都有很大疑問。有一點可以確定,就是今年內疫情還不會結束。隨著新一波疫情興起,疫情將成為「新常態」,人們必須學會「與病毒共存」,我們還無法很從容地面對Omicron,把它當成一般感冒。
每次到了年底,都會有很多對於未來1年的預測。前年年初,我預測金融市場會因為疫情遭受嚴重打擊,資金募集活動會停擺,不料由於美國政府持續貨幣寬鬆,造成市場過多流動性,把股市推向新高,購併與新股上市也創新紀錄。去年底我很認真地找這方面資料,不論是對科技、經濟或股市的預測並不多,即使有也很模糊,只有比較短期的預測,因為錯的機率很大。
另外一個不斷在高漲的是物價。由於全球供應鏈斷鏈,所有商品及服務價格都快速上升,企業利潤被吃掉,只有部分行業逆勢成長。不但經濟學家預測錯誤,大部分企業也都措手不及,不知如何因應。
經濟學家對通貨膨脹的爭論,和人們對於病毒的預期有幾分類似。去年很長一段時間,美國聯準會主席認為通膨是「暫時現象」,但最近他開始改口。從各種跡象顯示,通膨正在加速,由短期不確定變成長期確定。如果這是真的,我們應該如何做2022年的規劃?要我預測,我會說2022年有2個「缺乏」和2個「不缺乏」。
第一個缺乏是缺電 這是台灣未來最大危機,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上個月便預測台灣會缺電,當時還有人不相信,但現在連經濟部長都公開承認再生能源2025年目標將無法達成。台灣再生能源2025年原來目標是20%,但現在被下修到15.2%,未來說不定會更低。
經濟部長表示這是由於「分母」加大,因此原先的「分子」便縮小了。然而分母和分子應該都是能源供給量,但政府把「總需求量」當作分母,把「再生能源供給量」當作分子。未來因為再生能源無法達標,多增加的需求只能用燃煤來滿足。
解決之道只有兩個:放慢高科技建設的腳步,減少需求面,或大幅提高電價。
第二是缺乏勞工及人才 根據內政部公布的資料,2021年台灣人口較前年減少18萬人,人口連2年負成長。出生約15萬人,死亡人數約18萬人,連兩年出生人數低於死亡人數。作為全世界少子化最嚴重的地區,台灣只能學習新加坡,積極引進外國人才,同時將部分產業移往國外,但這方面進程都很緩慢。
政府沒有致力解決人口危機,反而全力發展半導體產業,成立半導體學院,造成少部分人才薪資大漲,社會人力資源嚴重傾斜,因此台灣產業兩極化和社會貧富不均,未來將更嚴重。
至於兩個「不缺乏」,第一是不缺乏資金 台商大舉撤出中國,資金回台,部分投入生產事業,但許多投入房地產,以致房價居高不下。雖然政府近期推出打房政策,但從北到南,豪宅建案不斷推出,平均房價也創新高。
第二是不缺乏信心及適應力 台灣人適應力很強,再困難的環境也都能找到出路。雖然2021年有很多企業關門,大多數是中小型服務業,但許多人還是撐了過來,透過數位轉型及其它方式,走出新商業模式。
信心代表對未來的看好。這是一件好事,但也是危機。全世界幾乎所有主要國家都非常擔心台灣未來的處境,但我們比較不擔心軍事風險,這並不是因為台灣有做好充足的準備,而是大多數人相信美國會保衛台灣。
台灣缺乏危機感,缺乏破釜沉舟的決心,這將是新的一年最重大的挑戰!
·本文經藍濤亞洲總裁 黃齊元同意登載
標籤: 商業周刊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