聯合報/ 黃齊元/藍濤亞洲總裁兼東海大學智慧轉型中心執行長
全球倡議的機會與風險
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121739/6417114?from=udn-catelistnews_ch2
台美最近共同啟動「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」,總共有十一項議題,包括貿易便捷化、韌性供應鏈、數位貿易、非市場政策和中小企業等,月底在華府首次會議。這個倡議的背景,是美國排除台灣參加先前的「印太經濟架構」(IPEF),原因在於東南亞國家擔心中國大陸反對,因此另簽一個單獨倡議以安撫台灣、並體現美國支持。
「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」令人困惑,主要由於定位不夠清楚。一方面好像是IPEF安慰獎,另一方面又具有「迷你CPTPP」架式,此外和一九九四年起即存在、因美豬議題擱置五年去年重啟談判的「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」(TIFA)又有重疊。既有雙邊協定外形,又有多邊協定內涵。
台灣了解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無法一蹴可成,因此願意以「堆積木」方式,先談其他協議。綜觀倡議內容大部分屬於制度面,制定符合美國利益的標準,這對美國政府來說,是當前最重要的事,那我們究竟應如何來看待?
第一、和亞洲各國其它協定相比,倡議地位並不高。上月美國總統拜登訪韓時,雙方建立「全球全面戰略同盟關係」,除軍事聯盟外,也就疫情危機、供應鏈重組、氣候變遷以及半導體、電池、航太、核能等產業合作。
五月拜登亞洲行前,與東協八國領袖在華府召開「美國—東協特別峰會」,深化彼此合作,提出多項成果清單。今年十一月還要再開一次,把目前「戰略夥伴關係」,升級為互惠互利實質性的「全面戰略夥伴關係」。可見為了對抗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」(RCEP),東協是美國印太戰略重中之重。
第二、不斷成立的新倡議,會稀釋個別倡議重要性。在月底舉辦的七大工業國組織峰會上,拜登將發起「全球基礎建設夥伴關係」,預計和G7會員國投資上千億美元,公私協力投資東南亞,提供給區域國家能和「一帶一路」抗衡的方案。
此外,美國近期也將啟動維護太平洋自由開放、並強化美國於太平洋地區存在的新倡議,確保美國和盟友的地位,擺明了是針對中國大陸。
第三、倡議是國內政治和國際現實的妥協。倡議並非正式協定,不需美國國會批准,好處是靈活性高、量身訂製、速度快,但缺點是沒有正式地位,不利於長期利益發展。這就像一個企業,在外簽署合作意向,但未經董事會正式授權,未來存在很多變數,只能邊做邊落實。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近期表示,將發展具體方式強化台美經貿關係。
第四、倡議的確定性、延續性及可操作性有待觀察。美國近年內政決定外交方向,政黨輪替是最大風險,行政部門在不得已情況下只好繞過國會。
用金融角度來看,倡議好比「衍生性商品」,IPEF是CPTPP的衍生,而台美倡議又是IPEF的衍生。衍生商品最大風險在於誰來保證,美國保證沒有錯,但人是關鍵。用元宇宙術語來比喻,這叫做「數位孿生」,到最後虛與實很難區分清楚。
本文經作者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/藍濤亞洲總裁 黃齊元 同意刊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