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導體是台灣核心優勢,卻將阻礙新創企業成長?老總這樣看台企「老化」

黃齊元總裁專欄

半導體是台灣核心優勢,卻將阻礙新創企業成長?老總這樣看台企「老化」

1.南韓純網銀Kakao Bank上市,股價第一天上漲80%,公司市值超越南韓最大金融股國民銀行,集團創辧人變成南韓首富;新加坡首富最近也換人,新冠軍是蝦皮母公司冬海集團(SEA)創辦人李小冬,剛開始業務是網遊,後來跨入電商,現在已是東南亞第一大電商平台。

2.亞洲各地從北到南,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新創企業正不斷冒出來,改寫各國經濟版圖。台灣情況正好相反,產業仍以傳統科技公司為主。

3.在可見的未來,當全球投資者檢視亞洲科技版圖時,會有很不一樣的面貌。技術上台積電或鴻海比新創互聯網公司要強很多,但市值和股價成長潛力就不一定了,作者認為這會影響投資者資產配置,台灣比重將越來越小。

最近南韓純網銀Kakao Bank上市,股價第一天上漲80%,公司市值超越南韓最大金融股國民銀行,集團創辧人變成南韓首富,甚至超越三星副社長。假如你對這則新聞沒有什麼感覺,我換個方式和你表述:某台灣Fintech新創上市,股價大幅上揚,市值比國泰金還高,創辦人財富超越郭台銘,成為台灣首富,請問有可能嗎?

在台灣不可能的事情,在亞洲其它地方都有可能!最近新加坡首富換人,新冠軍是蝦皮母公司冬海集團(SEA)創辦人李小冬,由於公司市值接近1,800億美元,李個人身價高達200億美元。李小冬在2009創立SEA。剛開始業務是網遊,後來跨入電商,現在已是東南亞第一大電商平台。SEA上市不過4年,公司靠補貼搶占市場,幾年前在台灣因蝦皮一戰成名,大家才認識這家公司。

新加坡最大租車平台土Grab,成立只有10年,創辦人是一位哈佛企管碩士。Grab可說是亞洲的Uber,股東包括軟銀,目前據點遍布亞洲7個國家。今年稍早Grab以SPAC(特殊目的收購公司)形式在美國上市,估值高達400億美元。

你是哪一種類型的領導者?如何塑造自己的領導形象? Grab的成功經驗刺激了一家印尼同行Go-Jek,預計也將在今年底上市。Go-Tek創辦人是Grab創辦人哈佛同學,非常年輕。原來Go-Jek計劃和Grab合併,但後來決定組國家隊,和另一家阿里投資的印尼電商平台Tokopedia合併,取了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GoTo,目前市值已達180億美元,年底上市估值也有400億美元。

但你如果覺得GoTo是印尼唯一,那就錯了。8月初,印尼電商平台Bukalapak上市,成功募集15億美元,為印尼史上最大IPO,上市首日股價飆25%,而Bukalapak只不過是印尼第三大電商平台。

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:亞洲各地從北到南,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新創企業正不斷冒出來,改寫各國經濟版圖。南韓現在有15家獨角獸,印尼有7家,香港和中國大陸就更不用說了。香港過去經濟主力為房地產,四大家族控制香港經濟,但現在科技已成為港股最重要成份,大部分是中國互聯網平台。

再來看台灣,情況正好相反,產業仍以傳統科技公司為主。目前市值最大企業第一名是護國神山台積電,高達16兆元新台幣,排名全球第10;第2名是鴻海市值只有台積電1/10不到,第3名是聯發科(編按:截至9/6,市值第3為台塑化、聯發科排名第4);聯電最近市值猛漲,已超越國泰金,排名第7。但無論如何,這些都是成立30年以以上的老企業,沒有任何一家新創。

這對台灣來說,並不是一件好事情。我們所謂的科技產業,主要是半導體,未來可能再加上電動車,但都是台積電、鴻海這些大企業。另外一個現象是,台灣科技產業仍以硬件為主,不像亞洲其它國家科技股都屬於新經濟互聯網平台。

在可見的未來,當全球投資者檢視亞洲科技版圖時,會有很不一樣的面貌,台灣不再是一支獨秀,而且會落在其它國家後面。Grab市值現已超越台灣最大金控,SEA市值大約等於6家台灣金控。當然我們可以說技術上台積電或鴻海比這些互聯網公司要強很多,但市值和股價成長潛力就不一定了,這會影響投資者資產配置,台灣比重將越來越小。

政府並沒有試圖改變這個現象,反而反其道而行,繼續加碼半導體。現在全世界都缺晶片,跑來和台灣要貨,晶片成為重要戰略物資。政府認為,只要我們繼續創造「被需要」的價值,美國就會保衛台灣,中共就不敢武力進犯台灣,因此不斷增加投資,3奈米、2奈米、次奈米,同時成立半導體學院,培訓人才。

半導體絶對是台灣核心優勢,但現已到達一個關鍵轉折點,半導體有吞噬台灣的可能。台積電剛漲價,高盛喊出台積電目標價上千元,未來市值肯定超越台灣GDP。台灣缺水、缺電不說,人才已嚴重傾斜,現在連一般電子廠都招不到人,因為全去了台積電了。

自從有了「護國神山」這個名詞,大家開始重視分散與平衡,探討下一座神山在哪裡?電動車、生技甚至太空產業都有被討論。但在大樹越來越高,吸納所有養分的情況下,附近要長出一些小草、小樹,恐怕並非那麼容易。

台灣的新創企業早已有自覺,紛紛赴海外上市。台灣第一家獨角獸沛星今年在日本東京上市,未來新創明星企業也都以海外上市為目標,一來因為國外給的估值比較高,再者待在台灣很容易被大咖的光芒所埋沒。

8年前我在商周寫過一篇文章,重點是假如你是聰明又能幹的年輕人,最好不要待在台灣,到國外發展可能更好。照今天的情況來看,有潛力的新創企業,前進海外應是未來更佳的選擇!

本文經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/藍濤亞洲總裁 黃齊元 同意刊載

標籤: 商業周刊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