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生態系創新 促進兩岸融合

圖/新華社 轉錄自2023.06.21工商時報 名家評論

最近海峽論壇大會召開,中共政治局常委王滬寧表示,大陸國務院制定關於「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」意見。這是兩岸走向和解的重要指標,也代表新的大陸惠台政策。

近期中美也重新對話,雙方都希望緩解緊張對峙,代表拜登政府「脫鉤斷鏈」政策不可行,民間企業還是需要一定交往。近期習近平接待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,其他美國大企業如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等等絡繹不絕訪中,積極前往布局。

即使在最敏感的半導體行業,輝達(NVIDIA)創辦人黃仁勳也表示中國市場無法取代。中國政府近期制裁美光,但美光反而宣布在西安封測廠加碼投資逾人民幣43億元。

有關大陸惠台政策,之前的ECFA是重要指標,香港也曾推出CEPA。大陸對台政策優惠程度曾更勝於對港政策,如曾給予台灣三張可控股證券商執照,當時是全世界唯一,可惜後來無法實現。

惠台政策雖然確定,重點在於如何執行。今日大陸已不同於20年前,過去台灣經濟實力超過大陸,大陸有不少可向台灣取經之處,但今天大陸在很多領域領先世界,市場規模全球最大,兩岸早已不在同等地位。台灣需要大陸、遠比大陸需要台灣多得多。

過去ECFA是對等交流,但台灣方以經濟侵略大做文章,其實大陸並不在乎台灣市場。未來「兩岸融合示範區」宜以大陸片面開放市場為原則,中國市場是全球兵家必爭之地,想不想加入是台灣的選擇。執行上應避免政治買辦介入,關鍵取決於台灣方實力及合作誠意。

未來推動兩岸融合,應跳出傳統工廠思維,積極朝生態系發展。至於產業選擇,大陸「新三樣」包括電動車、鋰電池及太陽能電池,均為世界龍頭,可優先考慮。

由於台灣電動車產業缺少生態系,沒有強大汽車產業作為基礎,兩岸合作不妨從電動車生態系開始。另外,鑑於氣候變遷重要性,兩岸也可共同發展綠能。這些領域對台灣產業都有立竿見影效果,因為是未來全球趨勢,且大陸為領導者。

其他兩岸可合作生態系,還包括電信、生物醫療等產業。台灣雖有優良技術,但缺乏市場規模,大陸擁有全球最大市場、定義產業標準,值得台商深耕。

另外一個領域是電商平台,中國大陸及美國為全球兩大市場,近年大陸低價電商Temu、SHEIN席捲美國。反觀台灣,電商至今走不出去。兩岸可以藉由平台合作,協助台商進入大陸市場。

在軟實力方面,兩岸也有很多領域可以合作,包括優質生活、華人文創以及社會企業。至於近期成為爭議焦點的農業,台商可從產品貿易走向農業生態系拓展。

除此之外,大陸「一帶一路」在東南亞、中亞、非洲以及拉丁美洲均有影響力,兩岸可攜手合作、輸出技術,共同開發這些市場。

但兩岸若要有效融合,應避免統戰爭議及敏感領域,合作規則應公開透明,不要迎合作秀。只要能成功落實一些項目,打造創新生態系,台產業自然會透過市場機制融合。連美國都積極擁抱中國市場,台灣何需選邊站?

從過去平潭經驗來看,樣板式點與點連結已經過時,地點鄰近台灣並非成功保證。未來兩岸應加強生態系融合,先從點連成線,再提升為生態系合作,虛實整合、走向世界。兩岸可從「一待一入」著手——大陸真誠地對待台灣、台灣光明地進入大陸市場,這是順勢而為、因勢利導。

假如示範區只是在福建劃一塊區域,給予台灣人國民待遇,便期待兩岸融合,絕對不現實。這只有小眾市場,從平潭特區已證明行不通。

正確作法是將示範區規劃成兩岸人民的智慧、綠色、健康和文明家園,雙方從科技應用、文化表演及生活型態多個面向,打造屬於兩岸人民共同的場域,走出和香港不同的格局,才能真正融合。

「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」應兼具高度、廣度和深度,但速度不必快、程度不需大。如果人、事不對、條件不具備,寧可不做。做好一件實事,比十件虛事更重要。兩岸要重新探索、循序漸進、不斷溝通,才能找到融合的道路。希望有朝一日,示範區能比深圳、香港更成功,變成華人文明的新地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