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錄自2023/7/14 工商時報
撰文者:黃齊元 藍濤亞洲總裁、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
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最近投書華爾街日報,投書標題「我保衛台海和平的計畫」,全文解釋其「四大支柱」政策,包括強化國防嚇阻力、提升經濟安全、展開民主夥伴合作,以及維護兩岸現狀等,展現其競選總統的企圖心及未來計畫。
我們應如何解讀此文?由於這主要是寫給美國人看的,因此登在美國媒體,呼應美國當前主流政策。首先,文章將「威懾」擺在第一位,強調增加國防經費,改革徵兵及兵役制度,這是為戰爭做準備。賴清德告訴美國人的「和平保台」計畫和其本土「和平保台」口號有很大不同。
華爾街日報最近報導,許多美國官員和分析師說,台灣遠遠未做好戰爭準備。美方要求未來中國武力攻台前,台灣必須自行抵擋第一波攻擊。根據美國智庫的看法,台灣需至少撐30天,否則美國沒有理由協助。
美國退役空軍中將德普圖拉指出,台灣必須百分百投入,否則美國或任何他國都沒理由在戰爭爆發時提供援助。他強調,台灣人不願全心全意守護自己的島嶼及人民,那美國不會為台灣犧牲自己的子女。
根據華爾街日報的調查,台灣年輕人從戰意願並不高,一位年輕人表示,如果中國入侵,他不會自願前往前線,因為毫無勝算。一位退役將領表示,年輕人不想被中國統一,但如果要獨立便需戰鬥,而他們也不想戰鬥。
美國雖然認為中共不大可能在2027年前攻擊台灣,但不願承擔百分之一的風險,因此要積極武裝台灣,給民進黨政府壓力,可是這將加速台灣走向戰爭的可能性。華爾街專文標題定為「台灣不可能的選擇:烏克蘭或香港?」,相當貼切。
賴清德的第二個支柱是「脫鉤」。他強調減少對中國貿易依賴,問題是多元化的貿易協定對台灣而言遙不可及,不可能在排除中國的情況下加入,跨太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(CPTPP)就是例子。
值得注意的是,美國部長葉倫近期訪中的結論,即美國不尋求脫鉤,美國的管制不會傷害中國,美中關係有「穩固的基礎」,協助雙方建立「建設性的溝通平台」。美國並不尋求贏家通吃的鬥爭,而希望採取兩國都能從中受益的經濟競爭。
但這並非是台灣政府的方向,兩岸現在是加速脫鉤、增加風險、沒有溝通,連民間卑微的交流請求,都被政府否決。沒有共識與合作,未來兩岸有何和平可言?
第三個支柱是「民主聯盟」,這本質上是「圍堵」。台灣和全世界民主國家建立關係本無可厚非,但問題是政府往往把政治和經濟混為一談,所謂「民主供應鏈」即為一例。台商在大陸從事生產製造20餘年,不可能一夕之間撤出,放棄大陸市場更是自我限縮,連美國都不願意。
第四個支柱是「維持現狀」和「疑中」。賴清德表示他永遠不會排除在「互惠和尊嚴原則的基礎上無先決條件進行對話」的可能性,但這就是台灣的前提。在這種沒有信任基礎的情況下,兩岸不可能展開和談,台灣為何不能對大陸釋出善意、投桃報李?
兩岸如果要維持現狀,必須一中各表,維持戰略性的模糊,也就是回到「九二共識」,不管我們是否認同這個名詞。如雙方各持己見,大陸堅持一個中國,台灣堅持維持現狀,不可能有良性對話,連開始都不可能。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針鋒相對,但碰到關鍵議題,都懂得各讓一步。
台灣擔心被中國大陸併吞,其實從財務的角度,雙方融合有很多種形式:收購、合併、產業控股公司、少數股權參股、以及不牽涉股權的策略聯盟。兩岸人民的未來必須由台灣人民決定,外人無從干預,最近美國在台協會對台灣選舉也是相同表態。
在新片《不可能的任務:致命清算第一章》中,有一段台詞是這樣的:「世界正在改變,真理逐漸消失,戰爭即將來臨。」如何在「備戰」與「避戰」中找到平衡,如何在「脫鉤」與「去風險」間尋求定位,如何在美中之間走出自己的路,需要仰賴全民的智慧,也是未來台灣領導人「不可能的任務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