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特爾大格局的戰略意涵

黃齊元總裁專欄

英特爾大格局的戰略意涵

英特爾最近宣布,拿下台積電兩大客戶高通及亞馬遜AWS晶圓代工訂單,正式引爆搶單大戰,化身為美國隊長,組成「復仇者聯盟」。高通表示,這對美國半導體產業來說是好消息,但也強調台積電和三星為戰略合作夥伴。

這只是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近期一系列布局中的一環,目標是在2025年前趕上台積電與三星等對手。目前主要規劃包括在歐洲設立晶圓代工廠,爭取歐盟補助;在美國斥資200億美元擴建新廠;可能以300億美元收購全球第四大晶圓代工廠格芯,一舉收攬德國、新加坡、美國晶圓廠於麾下;另外,還挖角三星和美光大將,並改變製程命名方式,發表新製程路線。

從保守的觀點來看,英特爾企圖心太大,想做的事情太多,有執行上風險。英特爾過去外部成長策略一直為人所詬病,花大把銀子買的Altera 和 Mobileye,都未見明顯效益。另外,技術上已落後台積電與三星,要追趕並不容易。

但在另一方面,英特爾有令人不敢輕忽的優勢。第一、是美國政府支持。美國過去沒有清楚產業政策,但為了和台積電及中國大陸競爭,把半導體產業列為供應鏈重中之重。第二、是球員兼裁判及主場優勢。美國政府要求台積電赴美國設廠,英特爾一方面抗議美國對外國企業的補助,另一方面卻又想短期外包部分產能給台積電。

第三、是領導人的魄力。英特爾前兩任執行長是公司衰敗的關鍵,但企業底子仍在,蘋果、微軟都能反敗為勝,英特爾當然有可能!基辛格是英特爾老員工,擔任過技術長,曾被選為全美最佳 CEO,他的強勢回歸如同張忠謀當年重新回到台積電一樣。

英特爾的衰敗是近十年的事,打敗英特爾的主要是兩個台灣人,一個是台積電張忠謀,另一個是超微(AMD)蘇姿丰。蘇姿丰2012年1月加入超微,2014 年10月升任執行長。2011 年底英特爾市值1,235億美元,台積電為其一半653億美元,超微當時只有38億美元,搖搖欲墜。到 2019年底,台積電市值達2,866億美元,已超越英特爾2,568億美元,超微爆增到537億美元。目前台積電市值5,520億美元,但英特爾僅剩下其40%的2,193億美元,超微已超越英特爾的一半,來到1,365億美元。

超微成功的關鍵因素是在2016年與代工廠格芯解約,改與台積電合作,讓晶片能確保良率且及時出貨。另一個重要策略是將有限資源聚焦在個人電腦和伺服器 CPU 上,並推出功能強大的新產品,鞏固核心產品優勢,終於成功超越英特爾。

由於新冠疫情,雲計算市場快速成長,刺激資料中心需求。為此,超微今年做了最大膽決 定,以350億美元併購資料中心晶片領導者賽靈思,其為英特爾併購的Altera主要競爭對手,未來可能成為新成長引擊。英特爾準備斥資300億美元買的格芯,正是超微當年放棄的晶圓代工部門,這是否是一個此消彼長的決定?時間會證明一切!當然半導體產業過去也不乏成功整合案例,例如安華高∕博通和恩智浦∕飛斯卡爾,關鍵是在對的時間點選擇對的產業區隔。

要問英特爾能否反敗為勝,好比問拜登籌組的西方聯盟是否能扼阻中國崛起?英特爾只要善用政府的力量,合縱連橫,連結國際策略夥伴,將可整合很多資源。就像「復仇者聯盟」中的薩諾斯,任何一方要打敗他很難,但集合眾人力量就有可能!英特爾在技術上要超越台積電並不容易,唯有透過產業政策、國際布局和策略聯盟才可能迅速縮小差距。

張忠謀最近在亞太經合會上,表示各國追求自己自足供應鏈,結果相當可怕,只有基於自由貿易體系的供應鏈才是最佳作法。基本上這已反映出台積電的最大憂慮,但在全球供應鏈重組浪潮下,多鏈已成必然趨勢,否則遲早有斷鏈風險。連台積電自己都意識到這個危機,在美國亞利桑那投資後,正研究到日本、德國設廠,並加碼對大陸南京廠投資。

台積電的未來不只在台灣,而在全球,格芯(Global Foundry)的英文名字,才應該是台積電真正的願景!

本文經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/藍濤亞洲總裁 黃齊元 同意刊載

標籤:工商時報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