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布局是台灣企業挑戰

黃齊元總裁專欄

全球布局是台灣企業挑戰

最近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演講,分析全球半導體產業,認為以台灣為總部的半導體業很有競爭力,但去歐美設廠會有很大挑戰。過去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盛行 ,如今「地球已不再是平的了」,在未來在地化壓力下,海外設廠不可避免,但他指出台灣人要用美國海外擴張方式來管理美國人,是不可能的。

鴻海近期也展開全球布局,為了建立電動車出海口,把全球分為五、 六個區域,採用營運本地化(BOL)模式,布局區域製造,每個區域都有合作夥伴,中國跟吉利汽車、東南亞與泰國國家石油(PTT)、美國買下俄亥俄州廠房設備和電動車新創Fisker合作。但在同時,鴻海於台設立千人研發中心,強攻軟體應用生態系。

不僅大企業,新創公司也積極走向國際。最近Gogoro在美國上市,並和印度、中國大陸業者策略聯盟,把台灣商業模式輸出海外。另外一家在日本上市的獨角獸沛星,現於亞洲十三個城市設有據點。這說明幾個重點:首先,台灣企業開始走向海外;其次,未來和策略夥伴合作是新常態,即使台積電日本廠也可能和索尼合資;再者,國際運營管理是台灣企業新挑戰,軟體know-how比較容易輸出。

為何會有這些變化?第一、全球化與自由貿易被保護主義取代;第二、商業模式從水平分工走向垂直整合,技術及製造必須和應用及市場相結合,台灣為了市場,必須找當地夥伴;第三、供應鏈出了問題,「短鏈」盛行,生產基地需儘量靠近市場。

當前政府政策是發展台灣成為「高階製造中心」,但這不一定符合世界潮流,而且台灣也沒有絕對優勢,硬體缺乏 水、電,人才更是一大問題。近年外商如谷歌和微軟大舉投資台灣,但都不是工廠,主要利用台灣廉價工程師作為研發基地,頂多成立雲端資料中心,也屬於高耗能產業。

但台灣最大風險在於地緣政治。英特爾執行長點出台灣與南韓都不安全;澳洲前總理表示中共軍事挑釁將愈來愈激烈,警告大陸可能很快入侵台灣,呼籲西方國家做好準備,這將影響外商投資決策。不僅如此,台灣企業也會分散風險,建立海外平台,如同近年李嘉誠將業務從香港移往英國。

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最近在演講時強調ESG及國際合作,請政府擬定具體長遠的水電、土地與環境政策,進而達到產業永續發展目標。世界在改變,投資必須必須互利共生,台灣最佳方案不一定是全球最佳方案,台積電最佳方案也不一定是台灣最佳方案。在資源嚴重傾斜情況下,未來人民有可能用政治手段要求資源重分配或補償,如同「珍愛藻礁」事件。

根據科幻小說經典「沙丘」改編的電影最近上映,場景是未來宇宙某星球阿拉吉斯,生產宇宙唯一能開發潛能的關鍵資源「香料」,「誰控制了香料,誰就掌握了宇宙」。早在一年前,國外媒體即比喻晶片為香料,而台灣便是阿拉吉斯,全世界都會來爭奪。

但沙丘除了香料,卻缺乏其他資源特別是水。我們究竟要成為國外強權霸凌的對象,還是要走出去征服世界?要以晶片為重,還是均衡發展?這恐怕是未來台灣人民需要思考的課題。

本文經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/藍濤亞洲總裁 黃齊元 同意刊載

標籤:聯合新聞網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