遠東遭重罰,台商回台是好選擇嗎?老總提醒先考慮4點

黃齊元總裁專欄

遠東遭重罰,台商回台是好選擇嗎?老總提醒先考慮4點

摘要

1.遠東遭中國以環保、勞工相關事由重罰,有殺雞儆猴意味,可能會導致台商企業加速撤離中國。

2.遠東董事長徐旭東受訪時表示,在目前台灣的政治氛圍下,某些輿論讓台灣企業到中國發展投資彷彿帶有一種罪惡感,其實大可不必。

3.台商回台是否符合長遠利益,作者認為考量點有4:台灣環境恐怕不適合製造、中美供應鏈無法完全脫鉤、台商不知道該如何轉型,且走向國際市場有一定障礙。

兩岸關係這兩年一直處於緊張狀態,最近又有新狀況發生,不是共機繞台,而是中國以環保、勞工等為由,處罰遠東集團鉅額罰款。這只是表面藉口,真正原因是遠東集團有捐款給綠營政治人物,而且近年捐款比重分配綠營高於藍營,中國認為這是支持台獨,不允許台灣企業政治立場偏頗,卻同時賺中國的錢。

這件事之所以轟動,有幾個層面:第一、遠東集團是指標型企業,有重大示範意義,中國的目的是殺雞儆猴。第二、遠東集團的政治立場過去被認為比較挺中,中國這次從立場中立企業先開刀,對挺綠的企業應會有心理影響。第三、目前兩岸正處在供應鏈脫鉤狀態,中國下重手可能導致台商企業加速撤離,但中國並不在乎。

這和10幾年前另外一家台商企業奇美不同,奇美董事長許文龍立場傾獨反中,中國用行政手段嚴罰江蘇奇美後,許文龍公開表態,並淡出奇美經營層,面板業務後來也賣給鴻海群創。台商30年前曾是中國最大外來投資者,對中國經濟有不可磨滅的貢獻,但近年多數集團面對中企崛起已逐漸勢微,紛紛撤出市場。有鑑於此,大潤發賣給阿里巴巴,可成中國廠賣給中企,最近日月光也將中國封裝廠賣給中資私募股權基金。

如何突破思考慣性,掌握反敗為勝關鍵?

值得注意的是台商非常無奈,在兩岸政治角力中成為夾心餅乾。徐董事長說「在目前台灣的政治氛圍下,某些輿論讓台灣企業到中國發展投資彷彿帶有一種罪惡感,其實大可不必,不該讓意識型態掛帥。」

徐董事長捐錢給民進黨,主要是由於選舉,他說「如今台灣政壇風氣重視選舉,政治人物心中算計的主要是選票,著眼大格局的產業戰略卻不夠用心擘劃;而面對14億人口的中國市場機會,又刻意打壓,試問這符合台灣的長遠利益嗎?」這是台商真心話,現在任何人只要提中國都覺得怪怪的。

政府可能會覺得很高興,這是台灣的大勝利,遠離中國。政府過去2年有一個獎勵台商回台計劃,已快要到期,不過現在因為有更多台商想回台,所以考慮延長。但問題是什麼?主要有以下4點:

第一、台灣環境恐怕不適合製造

工總過去兩年一直呼籲政府正視「5缺」,即缺水、缺電、缺地、缺工、缺人,現在還有「新3缺」,即缺櫃、缺船、缺港。其中最嚴重的是缺電,一座台積電晶圓廠就會吃掉全國10%的電,若再考量其它產業需求,根本不夠用。

最艱難的是台灣的能源政策,主張廢核,未來50%依賴天然氣,但天然氣依賴進口,近期又有「珍愛藻礁」抗議,不確定性高。至於再生能源如太陽能,進度嚴重落後,原來2025年要25%,現在連5%都不到,肯定無法達標。

第二、中美供應鏈無法完全脫鉤

美國原來打的如意算盤是讓製造業快速撤出中國,至少20%轉往印和東南亞。但今年這兩地疫情嚴重,以致許多產能又回到中國。而且美國因為通膨嚴重,供應鏈面臨斷鏈危機,不敢和中國切割,現在態度從「脫鉤」(Decoupling)轉成「再掛鉤」(Re-coupling)。

第三、台商不知道該如何轉型

台商過去把中國當作世界工廠,但現在已不可能。談「台灣工廠」又不現實,政府雖希望打造台灣為「高階製造中心」,但現有基礎設施如何能支持高階製造願景?更何況大部分資源幾乎都被台積電所壟斷。

第四、台商走不出去

大企業如台積電和鴻海走向世界沒有問題,但大部分台商均為中小企業。未來轉型方向看起來很多,如電動車、低軌太空衛星、元宇宙等,但真要變成獲利商業模式,恐怕並非那麼容易。很多事情不能從表面看,台商和中國脫鉤,是福是禍很難說。且真的能脫鉤嗎?未來面對沒有中國市場的「半個地球」,我們又要何去何從?

本文經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/藍濤亞洲總裁 黃齊元 同意登載

標籤:商業週刊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