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網站編輯部整理
SPAC借殼上市成風潮?在台可行嗎?
依據外媒報導,2021年全球SPAC(特殊目的收購公司)件數為646件,籌資額達1,611億美元,為千禧年以來新高,其中約九成資金來自美國。 然而,SPAC制度在台可行嗎?
證期局副局長郭佳君以台灣現行制度說明,首先,即不符合上市櫃審查標準,因為沒有實質營運業務,沒有相關財務報表。其次,是SPAC是先申請上市掛牌後,才找併購標的,只要二年內完成併購即可,掛牌後實際併購及決策等都是由SPAC公司掌握,不像國內有承銷商等把關,但因為美國股市是法人投資機構為主,國內則是散戶比例比較高,在沒有專業機構協助把關下,SPAC並不利保護台灣的投資人。最後,今年美國亦發生SPAC併購後,有誇大併購標的的情況,SEC已進去調查,將討論如何強化投資人保護,所以金管會現階段沒有要引進SPAC制度,等美國確定後續如何保護SPAC投資人的規範,其他亞洲市場的狀況,再作考慮。
對於這個議題,安永台灣(EY)所長傅文芳表示,台灣目前尚未引進SPAC制度且會計規則也不同,要在台灣適用仍有一段路要走。傅所長指出,SPAC在台灣首先面對的是會計門檻,我國會計規則是規定企業評估價值採「帳面價值」,但SPAC最重要的是找到未上市櫃的未來的獨角獸企業,其投資人看重未來成長空間的「估值」,然而在台僅能以帳面價值評估,相對來說則不太適合該類投資者。
雖然以台灣目前資本市埸制度「在台灣不適合」,但是台灣仍有某些新經濟產業做為被併購標的來裝入SPAC,或是募資成立SPAC到美國掛牌上市。舉例而言,台灣新創代表者睿能Gogoro在2021年被美國私募基金Princeville Capital投資公司Poema相中,最快將在2022年上半年於美國那斯達克以代號「GGR」上市櫃。此外,根據公告,有一家總部位於台灣的SPAC公司Maxpro Venture在今年6月在美國註冊,營運辦公室就在台北市,7月送件申請掛牌,將以每單位10美元發行900萬單位,其中包含1股普通股,以及可以在11.5美元執行的權證,透過IPO募集9000萬美元。
根據Maxpro Ventures官網資料,該公司成立於2013年,是一家生物醫學技術投資公司,致力於尋找開發創新藥物、設備、診斷和服務的公司,以滿足人們未滿足的醫療需求並改變他們的生活;主要專注於開發下一代細胞/基因療法、生物藥物、醫療設備、診斷和醫療保健服務的公司。
資料來源:外媒報導及金管會新聞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