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世界工廠到全球多市場

轉錄自2023/3/3 聯合新聞網

撰文者:黃齊元


中美地緣政治大戰,美國全力在科技上圍堵中國,重創華為,並聯手日、荷限制半導體產品銷往中國。中美供應鏈加速脫鉤,但這並不代表中美不再有交流。

在美國準備出手限制TikTok同時,近期中國大陸拼多多的跨境電商平台Temu,卻以低價商品風靡美國,成為熱門網站。Temu有來自中國一萬家供應商、一百個品牌的產品,全部由中國供貨。中國主打快時尚性價比女裝的跨境電商品牌SHEIN,也創下佳績,估值超過一千億美元。

另外,福特汽車近期與中國電池巨頭寧德時代,在美國密西根州設電動車電池廠,總投資額卅五億美元,福特出資、寧德出技術,利用美國「降低通膨法案」稅收優惠。

從以上例子可看出,中美脫鉤主要是工廠、並非市場。美國要再工業化,重返製造業,避免命運掌握在別人手裡。美國為了補自己的不足,利用政策補貼吸引外國技術,特別在半導體、電動車和電池等領域,政治考量可先擺一邊。

今年美國消費電子大展,電動車已取代智慧手機成主軸。這對台灣是潛在危機,因為台灣缺乏自主汽車生態系。中國大陸電動車和電池產量占全球六成以上,比重不斷上升。二○二五年大陸電動車國內汽車市場占比可達五成,速度領先全球。特斯拉全球市占率排名第二,已落後比亞迪,上汽緊追在後。至於南韓電池排名世界第二,南韓政府力拚電動車二○三○年成為全球第三。

台灣過去卅年以服務美國科技廠商為主,但隨著全球供應鏈重組與產品轉型,台灣企業須有新戰略。特別是我們在電動車產業,除晶片外沒優勢,而中國是全球電動車龍頭,許多車廠自己研發晶片,特斯拉又有自己工廠。

以前世界工廠在中國,將來會分散各地,電子產業主要是越南和印度,但美國、日本、德國和東歐,都會有生產基地。台灣不是真正全球工廠和市場,充其量只是一小部分。全球布局對台積電和鴻海不是問題,但對中小企業卻充滿挑戰,所以要有新思維。

台商有幾種應對之道:第一是打群架;第二是海外併購,例如國巨和貿聯透過海外併購進入新產業和新市場;第三是利用線上平台,中國大陸小微企業透過跨境電商平台,快速攻占歐美市場;第四是策略聯盟,如鴻海BOL(Build-Operate-Localize)模式,在各地均有區域生產及市場夥伴。

台灣必須積極分散區域和產業,南韓是可學習榜樣。南韓不只電動車產業強,近期還加速推動氫能源科技創新;另外南韓軟實力強,文化產業如音樂影視創造高產值、攻占全球。LG能源方案為南韓市值第二大企業,三星生技排名第四、三星電池第六,都是集團多角化成功例子。

歐洲正遭受去工業化危機,如德國受斷氣影響、電子業實力又不強。台灣電子業和德國製造業優勢互補,雙方應加強合作。台灣是未來科技製造者,需努力跨地域、跨領域,廣泛結盟,脫離純工廠思維,才能創造台灣價值。(作者為藍濤亞洲總裁兼東海大學智慧轉型中心執行長)